大家都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道理,但是我今天就要讲一个道理。 虽然道理都明白,但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没有想明白道理里面的道理,同时,时常用道理来鞭策自己。

什么样的人才幸福

可能这个问题非常宽泛,站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都有不同的看法。 以我目前的认知来看,做一个纯粹的人,就很幸福。

首先,何为纯粹?

纯粹,就是心中有执念,并且没有外在干扰。 举个例子,家养的鸡就很纯粹,每天只想着下蛋和孵蛋,不用考虑其他问题。但是野生的鸡就不一样了,事无巨细,什么都得自己考虑:食物来源、交配对象、天敌…可能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足以让他这么不纯粹,但是加在一个就不容小视了。绝大部分精力都会耗散在这些“无意义”的事物上,没有办法去想其他的事,更别提幸福了。所以我们看到野生的鸡都比家养的鸡精瘦(好吃),这就是操心太多导致的。

之于人,要纯粹,那就是心中的欲望不要太多,但不能没有(没有求生欲),还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的欲望,而且是持续性的,比如:做研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傻人有傻福,傻人就不会考虑那么多,心中的负担一旦下来了,人自然也就开泰了,同时他的欲望也是持续可获得的,所以总是会沉浸在自己通过努力创造的幸福感当中。

其次,怎样纯粹?

第一步就是应该放下心中的欲望,欲望不能跟目标划等号,欲望是空泛并且无止尽的,比如:老子要有钱,你有10w之后你就想有100w,有了100w之后又想有1000w…但是目标是具体,可获得的,比如:我要考北大,这个目标是充分评估了自身能力之后,结合当下的实际才定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行动有实现的概率(如果一定能实现那人生就会失去不可预知的奇妙性,如果一定不能实现,那[smile])。注意,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目标的善恶性。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目标的善恶性,主流价值观认为,目标应该是善的,例如:见到长辈应当问好,看见弱者应当予以帮助。但是这些东西其实是你在主流价值观里被训练的固化的认知,对于自身,不一定是你希望的纯粹的事情。同时,很多东西,也没有善恶之分,对于你是善,对于别人也许就是恶,只是各自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考虑而已。关于这个深刻解释,见发条橙。人,应该有选择善或者恶的权利,如果连这个权利都没有,那就跟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了。

第二步,要摒弃杂事缠身,这个很多都是被动接收的,比较难实现,只能慢慢来,就像野生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一样。有意向调查显示,穷人之所以做出的选择,或者说智商更低(大概率),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穷而已,property is just lack of cash。这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事实证明就是如此,贫穷会使他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每天大量的杂事会耗散很多精力,导致无法专心为自己的长远计划并且执行,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目光短浅,决策力低下的性格。

有了这两方面,就能做到知行合一了。

再回过去看看你之前经历过的快乐时光,那时的你是否很纯粹?

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没有时常用学到的理论来指导行动,所以需要时常鞭策自己,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的,动物都具有惰性。

做一个纯粹的人,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