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上次发表的《做一个纯粹的人》 引来了读者的长怼:

卓教啊,

之前你说有啥想交流的可以写邮件,当时我并不觉得有这个必要——有什么不能在微信上说呢,何必大费周章写邮件。结果看了你最新的博文《做一个纯粹的人》,突然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所以敲一封邮件给你。先说好,纯粹探讨,仅代表个人观点,带有主观色彩,接受批评指正,不着急回复,等你有时间呗。

刚看到博文题目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脑袋在一直点头,但是读下来发现我们的出发点很不一样。我对你观点的理解是,你指的是目标的纯粹,而且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阶段生活的长远目标”这类具有指导意义的、自我选择的、一段路程的终点;由此而引申出的对立面是“繁杂的琐事”。专注于前者,摒弃后者的干扰,是你所认为的幸福。以上是一个尝试性的小总结,确保我没有出现太大的理解偏差,如果有问题,你可以从这里开始怼我了哈。对这个所定义的幸福,我认为是大部分学者和疯狂企业家的幸福。学者的例子很多,包括大多数走学术道路的人,而疯狂企业家的例子我指的是苹果的乔布斯和特斯拉的马斯克。这两类人有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所去往的方向是未知——或者说尚未被发现或实现的,比如新的科学领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对这些人,我无比赞同你的观点,因为探索未知就是一件需要无上勇气的事,一点点小动摇就会让人放弃,所以他们需要你所定义的纯粹,摒除杂念、摒除繁杂纷扰。这也让我觉得很佩服你,原来你是给自己订立了这样目标和道路的人,真要说一句刮目相看(褒义褒义,真心地!)但是于我,一个想要体味人间百态、不枉走这一遭的小姑娘来说,这不是我的纯粹。

我以为的纯粹是心灵、情感的纯粹——开心、悲伤、激动、愤怒就是开心、悲伤、激动、愤怒,我得感知得到自己内心最真实、最细微的情感,而不能因为活在社会里而去自我欺骗、不能麻木。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这话是顾城说的,不是我,但有些这个意思——从生到死做一个纯粹的自己。为了实现这种心灵的纯粹,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对外界打开自己,对日升日落、风吹草动都保持敏感。但这会有一点对你来说可能很“糟糕”的事情,对外界开放意味着接纳外界的繁芜,所有的杂事都自己去一一解决。那么这是第一个我想详细说说的点。

要不要摒弃杂事缠身?这里有两个词很值得注意:“摒弃”和“缠身”。后面那个词表示程度,我觉得没有探讨的必要,因为一旦扯起来就像辩论里最无聊的那一部分了,双方只是在界定一件事的在坐标轴上的哪个位置,不是太有意思,所以虽然我俩对程度的界定肯定不一样,但我还是先跳过了哈。“摒弃”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在假设同一个人同一个生活状态下,他的两种选择——回避还是接受?事情既然发生了,我觉得还是坦然拥抱然后用心解决更有意思。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还挺崩溃的,因为每天办手续、收拾房间、洗衣服、上下课、吃饭,生活的什么都得自己操心,一晃好几个小时就没了让人觉得很浪费时间。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是我成长的起点呀,作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条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在未来进入更大世界里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越奇怪,但这些都不能吓到我、也不会让我慌张。这种能力我觉得是一个独立的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有多皮实/抗压,也决定了这个人有多强大和能够被依靠的程度,受益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他周围的人。但如果选择了“摒弃”,一方面这个人回避了一些事情,那么对于这些被回避掉的事情,他始终是缺少经验的,如果有非要面对的一天,他可能会解决不了;另一方面,这个人回避以后,杂事本身大概率不会消失,那么必然需要另一个人去帮他解决。后一点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分工本来就是社会存在的意义,陈景润始终需要别人去照顾他起居这一点,在他的数学成就面前的确不值一提。所以我在想,这应该就是人各有志了吧,你的“远方”确是比我要高远很多,我其实就想做一个很独立的、能够照顾好我关心的人的这样一个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心里好像还没有装下全人类或者社会进步这些大事情。

然后回到你所说的第一点,要不要放下心中的欲望?把目标和欲望比较,其实我更喜欢欲望。目标是一个很理性的选择,首先从众多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而且可能需要进一步去区分善恶,这一系列过程很客观、很理性;但是欲望不是,欲望就是人性的一部分,humanity嘛,主观且可能疯狂。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个人驱动力的来源,只不过作用机理不一样。目标是一种对自己的管理,而欲望是利用本能的力量推自己。我偏好欲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欲望的力量大于目标,毕竟来源于本能;第二是欲望驱动的结果其实很奇妙,就像人性一样,很复杂会有惊喜。比如我特别学不进东西、静不下来的时候,理智并没有什么用,反而不如允诺自己自己,这一周每天按计划完成学习进度,周末可以买条花裙子来得快。

以上是关于中心论点的讨论,不要嫌我话多啊,博主请对小粉丝包容些。下面有些细小论点的想法:

穷人决策力低下的原因是什么?是杂事多吗?不是,如果以每天要处理的不同话题的事情的数量来评判,任何一家公司的董事长都比一个穷人的杂事多,好大一家公司的运行比一个人的生存复杂多了,但是很明显前者的决策力强。我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降维攻击”——这是《三体》里面的术语,原意是高度文明社会中的发达科技可以轻松对低度文明社会中的落后科技进行毁灭性打击;这里我的意思是,董事长正是因为在处理大量不同杂事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让他能力更强大,所以在处理重复的、或者简单的杂事时,决策效率高,其凭借的正是经验和眼界,而穷人根本没有接触到更多事情的机会,也不会形成经验。所以,其实我是多经历、多体验的支持者。

我最快乐的时候,是否很纯粹?是也不是,小时候快乐又纯粹,但是我也很胆怯;反而是最近几年,我要处理的杂事很多,相当不“纯粹”,但是当我做成了一件事的时候更快乐,因为很满足而且这时的我一点点窥探到世界的运行规则,更明白才不会胆怯。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偏好后面这种有担负的快乐,我也愿意用“不纯粹”去换取懂得,和掌控感,我知道并且自信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相反的arguments到这里就结束了,有没有松一口气。还是有很赞同的地方,就在于专注地做成一件事。卓教啊,我觉得你的这边博文特别特别对的适用的领域是——在事业和学业上要做出成就,那么以上反驳基本都不成立,你说得都对。惰性是我现在最大的敌人,还要更多向你学习如何克服它。但是就这一生来说,我还是觉得不一样的。

不用着急回复我呀,等你有空呗。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 Enjoy this new week.

赶在周一的例会之前,先被怼了一番,回怼当然不能拖延:


Reply:

先自夸一下,我觉得我到现在成长的最多的就是,接收批评的能力,以前中二的我遇到不顺心就会径直硬怼hhh,现在有批评,首先会反思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这是不是就是–内自省也。

行文分两个部分:回怼和探讨。

回怼

关于定义的澄清

你说我们关于“纯粹”这个定义的出发点很不一样,我认为你说的对,但是又说的不对。对的是,对于这个所定义的幸福,你认为是大部分学者和疯狂企业家的幸福,这个类比非常准确;不对的是,前面你认为我说的“目标的纯粹”指的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阶段生活的长远目标”。首先澄清一点基本前提,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就是认为人生是不存在所谓的终极目标的!,试图寻找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这件事本身,就没有意义。这才引发了下面的一系列思考。再转折,因为我也不太能描述清楚,我所说的“纯粹”在读者眼中,是否是他们想的那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不是一种“理想国”式的信仰驱动,为了“最终的目标”认为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

模糊成因分析

1.未知的不确定性

他们所去往的方向是未知–或者说尚未被发现或实现的

这段时间确实是在做一些未知性很强的东西(看来气质这个东西真的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见过的人的集合啊,还是仅仅是你的洞察力太强?:)),不确定这个东西是否能实现,或者是“短期”见成效。不确定性的好处是故事的彩蛋性带来的惊喜和愉悦感令人振奋,同时伴随的坏处是–我们都喜欢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啊,都倾向于掌控未来。 因为是未知,所以很多时候会踩坑,可能迈过之后就觉得“这些就是干扰因子”,但时而想一想,要是什么坑都没有,那还算未知吗?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在中间找到一个折中,不确定性带来的干扰大于“短期成效”。

2.和自我期许之间误差

还是回到对未来的掌控欲这个话题上。人活着总得有点希望,比如:我希望把这件事做好,这和这件事做好之后就完事儿了是不同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在做好,后者重在完事儿,从而会引发执行理念的不同,前者仅仅是做这件事本身,而后者更在乎取得的收益,一个是过程导向一个是结果导向。

因为希望自身在什么阶段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希望至少不要原地踏步,所以相比起已知的东西,探索未知的不确定带来的代价就很大。比如层出不穷的框架,要自己去摸索就很费劲,这种精力耗散是不必要的(有点类似budui的能吃苦[smile]),因为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体系来使你会使用其中一些框架就行了。相反,如果把这些精力用来仔仔细细研究一个框架的架构、设计,那将会迅速成长。 突然明白了,貌似我想说的,也是社会分工–把时间花在最值得的地方。

关于设立目标的声明

其实吧,我感觉我也不是想象的那么伟大、那么堂吉诃德,只是慢慢就走上了这条道路,不断的选择积累的结果。如果让我选看电视剧和研究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研究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如果让我选喝可乐还是绿茶,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喝绿茶;如果让我选开宾利还是五菱之光,我会犹豫一下,然后选宾利。

而且很多时候人的因素并没有环境大,处在这个环境下,加上自己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你。

对于承受能力的见解

诚然,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是这不是我所追求的,我要做的就是怎么把一件事情给做好。将和帅不可得兼,那我还是选择做一个猛将吧,生猛如虎的那种。

有一点我认为不对,承受能力不是训练的结果。为什么选择去承受,是因为心中想要继续从而达到后续的结果,不然为什么被性侵了不会去承受,但是遇到了bug会去debug。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件事情做好,让我们面对困难时想的不是放弃而是坚持。ps:最近我就老是遇到困难,但是好想把这个东西给做好啊!就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做了。

目标 | 欲望

没有完全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我所理解的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欲望是无止尽的,而目标是可控的。但是它们都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不管怎么讲,至少证明我和你都不是戳一下跳一下的癞蛤蟆嘛。

方法论的不同

首先我先致歉,表述的不清楚,任何事物肯定不是单因造成的,所以,武断的说穷人决策力低下是因为杂事缠身,此处有抖机灵之嫌。:p

其次,你这里引用“降维打击”貌似也不太准确,那应该是同一个衡量体系才可等量齐观,而且,处理大量杂事不应该交给执行者吗?而董事长只是决策者,并不插手公司具体事物。

你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经验和眼界。“穷人根本没有接触到更多事情的机会,也不会形成经验。”这是否有点矛盾,穷人在自己接触到的事情中,是否形成了经验和当下的眼界,貌似是没有的。其实我想说的正是他们生活的不确定性(突如其来的疾病、不可预测的物质生活保障等)导致了他们的精力被耗散在了这些事情上,要是他们可以不为这些担忧,能否开始积累自己领域的经验,慢慢拓宽眼界?

注:上文的“穷人”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境况窘迫的人,我们在这里老是提这个词,有失偏颇。

另:关于维度,我最近有些思考–世人眼中的先驱啊伟人之类的,他们是不是根本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空间里,只是恰好和我们能观测的三维世界重合了,时间维度大大超前,所以能洞察未来,更高的不可知维度超前,所以做出了一些常人无法想到甚至无法理解,但事实证明又非常正确的事情。所以,不必灰心啦,他妈的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比什么比啊[facepalm]

探讨

多体验支持者

我也是!想玩的东西我就会去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阻挡,我来世走一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剩下的不就只有主观感受吗。所以,体验自己想体验的生活,多尝试体验自己想不到的生活[fight]。

快乐 & 纯粹

你说做成了一件事的时候更快乐,这应该是阶段性激励。人人都需要激励,但是“成大事”(意会意会,没有大小之分[facepalm])一定来自内心最持久的驱动力!真正渴望一件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想去做它,想和它待在一起,一种纯粹的渴望。 你要问我想做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一会它又在变啊。:p

殊途同归

长怼之后,竟然说出了最后的话,害得我白欢喜了那么久,不过这个RPC式的思考,多多益善。

Consideration goes on. Friendship continue.